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上海与世界|李鸿章在上海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印记

  • 职场
  • 2025-02-24 11:15:23
  • 14

谈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没有人不知道晚清洋务运动重臣李鸿章。但是谈到李鸿章对上海发展的影响,知道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实际上,上海是李鸿章的成名和崛起之地,是李鸿章搞洋务运动的主要阵地。李鸿章在开埠以来的上海城市空间发展中留下了对后来发展有长久影响的印记。知道这些,就不会为张爱玲是李鸿章的后裔感到惊讶。

上海与世界|李鸿章在上海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印记

一是江南制造总局与上海工业空间。小时候住在南市老城厢的大南门,经常到陆家浜路以南去玩,那是上海开埠以后逐渐形成的沪南工业区,它的起源是李鸿章一手打造的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深感西方枪炮威力,遂奏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同治皇帝批准后,他先在虹口购入美国旗记铁厂,延聘英国工程师。后选址上海城南高昌庙(今制造局路一带),购地70多亩建立总局,到1870年扩展到400余亩。此处濒临黄浦江上游,水运便利且远离租界,可避列强掣肘。后来配套建设方言馆和翻译馆,形成产学研体系。到1890年,总局周边聚集弹药厂、炼钢厂等一系列配套企业形成工业集群。1905年又分立出江南船坞,发展中国自己的造船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的空间效应是制造局路周围形成密集的路网,催生了上海首个工业区;工人聚居形成斜桥一带的棚户区,奠定上海城南人口密度基础。可以说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上海工业地理的主要建构者,今上海江南造船厂和上海宝钢的缘起都与江南制造总局有关。以江南制造总局为核心,上海的城南地区开始从古代的农耕地带转化为近代的工业走廊,奠定了上海百年制造基因。据《上海工业史》统计,1900年上海41家民族资本工厂中12家位于城南,这也是今天徐汇滨江工业遗存的由来,今天的浦西世博园区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城市更新产物。

二是轮船招商局与上海航运空间。上海大都市的现代航运功能缘起于十六铺码头,我们小时候逛外滩必然要经过十六铺码头,寒暑假也跟着大人在十六铺码头坐过轮船去宁波。而这需要追溯到李鸿章当年设立的轮船招商局。1872年,为夺回被外商垄断的长江航运权,李鸿章奏设轮船招商局,总局设于上海永安街今永安路,1887年迁至中山东一路9号。此前,黄浦江码头尽归英商怡和、太古所有。李鸿章的破局之举是,1873年在法租界购得新开河到东门路岸线,扩展建设金利源码头,这是后来十六铺码头的前身和核心区。1877年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实现船舶吨位的大幅度跃升;1884年在浦东陆家嘴兴建栈桥式码头(今其昌栈码头前身)。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打破了外商在上海和中国的航运垄断,使华商掌控30%以上的长江航运,推动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从1871年的64万吨增至1894年的297万吨。更可见的是对上海城市空间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使得十六铺码头成为上海港的标志物,打破了外商在外滩沿线的空间垄断,形成华洋码头交替的岸线形态,带动了南市老城厢沿江仓库和货栈的聚集以及近代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三是半条华山路与上海精英住区。上海衡复风貌区即西区梧桐区是旧上海住宅空间的上只角,华山路一带是精华的精华。50多年前我在上海中学住宿上初中,周末从学校走回家,常常在这里看野眼。上海人的传说是,当年的半条华山路属于李鸿章,这里曾经是他带领淮军安营扎寨的地方,但他对这个地方更多的影响是在战后。1885年李鸿章委托盛宣怀在海格林今华山路两边购置土地建设不动产。现在可见的是枕流公寓、丁香花园等建筑,它们滋润了李氏家族好几代后人,虽然李鸿章本人没有在上海住很长时间。其中之一是李鸿章幼子李经迈曾经的住宅即今丁香花园(今华山路849号),丁香花园建筑琉璃瓦歇山顶与哥特式尖券窗共处,仿江南园林融合英国乡村别墅风格,现在是上海十大最美老洋房之一。李鸿章家族在华山路一带居住的空间选址,打破了上海传统士绅的聚居模式,开启了达官贵人在近代上海的神秘生活空间。1914年法租界西扩到华山路,旧上海精英在该区域密集建设花园别墅和豪华公寓,形成了特殊的中西混合住区。

看中国1000多年变迁在北京,看中国100多年变迁在上海。李鸿章在上海的印记渗透着这位晚清洋务重臣的矛盾性:既大胆引进西方技术又在空间布局上防范洋人;既维护封建皇朝体制又推动现代产业发展;既容纳西方新潮又坚持中国传统。李鸿章这种在东西之间撕扯的复杂性,投影在上海城市空间,淬炼出了海派城市空间某种独特的拼贴镶嵌形态。

(本文作者诸大建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