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长三角议事厅·周报|长三角抢抓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先机

  • 汽车
  • 2025-02-17 20:14:10
  • 21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在座谈会上,90后创业者王兴兴及其带领的杭州宇树科技尤其引人关注。就在不久前,宇树科技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福兮”在2025年央视春晚上惊艳亮相。王兴兴及其团队作为年轻创业者的优秀代表,通过“福兮”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技术创新成就,更彰显了新时代年轻人勇于突破、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同时,这也映射出长三角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当前,长三角正积极把握产业发展机遇,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创新实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长三角议事厅·周报|长三角抢抓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先机

产业生态:三省一市差异化布局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与新材料技术的集大成者,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其兼具服务、制造、医疗等多场景应用潜力,被普遍视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7.6亿元,至2029年将突破75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70%。

这一趋势推动长三角各地争相布局,力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总体看来,长三角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整机引领-核心突破-系统集成-智能跃迁”的立体化发展格局,构建起从AI芯片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闭环。

作为长三角创新引擎,上海以“整机带动工程”为核心战略,集聚全国近半数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其中智元机器人率先实现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2024年底累计产量达962台,并带动苏浙皖20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供应链。

江苏无锡、苏州等地聚焦关键技术“卡脖子”环节,形成减速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部件产业集群。其中,无锡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产业联盟联合威孚高科、鼎智智能、万迪动力等企业,推动国产化替代提速。

浙江拥有较为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杭州依托阿里云、海康威视等数字巨头形成智能感知集群,并与宁波、绍兴等地的精密制造基地形成“软硬协同”效应。宇树科技的通用机器人关节模组已实现90%国产化,舜宇光学的3D视觉传感器市占率居全球前三。

安徽专注于人形机器人认知智能突破。合肥、芜湖作为省级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先导区,围绕“大脑-小脑-肢体”技术架构,依托科大讯飞、哈工大研究院等机构攻关具身智能。中科深谷研发的具身智能系统,在动态环境下的决策响应速度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40%。蚌埠则借力“中国传感谷”,推进高精度传感器研发,补足产业链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产业园区作为长三角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发展平台,正逐步从物理载体进化为创新策源地。上海张江机器人谷目前已汇聚傅利叶智能、昂华自动化、奥朋医疗、司羿智能等一批行业标杆企业,预计 2025 年总体产业规模将达到 700 亿元,入驻核心企业 150 家,上市企业 10 家。

苏州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则规划 2027 年实现核心产业规模 150 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 300 亿元,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高地。无锡锡山产业园签约落地了年产1万台的全自动人形机器人产线,实现核心部件规模化生产。合肥包河区中国视界产业园引入零次方机器人等重点企业,研发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ZERITHZ1展现强大运动能力与多应用潜力,且算法研发、硬件及生产线集中于此,有效打通各创新环节。

产业协同:标准互联、创新协同仍待破题

尽管长三角地区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区域协同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技术标准方面,各地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差异较大,零部件兼容性较差,这不仅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还影响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效率。此外,多个城市同时规划机器人传感器产业园,招商同质化严重,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剧了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妨碍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技术人才的跨省执业资质互认不足,也可能限制人才流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机器人认证标准在沪苏浙皖之间不统一,可能导致产品推广面临限制。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首先,可以依托长三角人形机器人联盟,制定《人形机器人通用技术规范》等区域性标准,建立零部件互认目录,实施“一次检测、四地通用”认证机制,统一关键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的技术标准,提高零部件兼容性,降低企业检测成本。其次,设立长三角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跨区域合作项目,建设类似无锡核心部件测试中心这样的共享试验平台,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

在此基础上,三省一市可以联合发布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开放清单,在物流、养老等领域打造示范项目,推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准入标准互认,建立“白名单”快速审批通道,打破应用场景的区域壁垒。同时,可以组建长三角机器人研究院,集中攻关具身智能、柔性驱动等关键技术,围绕减速器寿命等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强化创新协同,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长三角

长三角电力跨区域协作显成效

近日,上海市青浦区与江苏省吴江区成功完成跨省电力协作,应对倒春寒用电高峰。青浦供电公司迅速响应,依托长三角电网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仅用数小时完成电力负荷转移,向吴江电网输送电量1200千瓦时。此次协作是《长三角配电网一体化应急抢修协议》的首次实践,展现了跨区域电力协作的实效性,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来源:绿色青浦

上海

“曲率引擎”加速器硬科技园落地松江

2月13日,“曲率引擎”加速器硬科技园建设启动仪式举行。该项目选址松江区九里亭街道,总投资25亿元,总占地101亩,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光电子及航天航空等战略性先导产业,打造硬科技领域的“先导科技园”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基地,为松江建设硬科技产业高地按下启动键。(来源:上海松江

上海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投产

2月11日上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首台超大型商用储能系统Megapack下线。该工厂占地20万平米,焊装自动化超90%,将借鉴整车工厂经验推进本地化。工厂规划年产能1万台Megapack,储能近40吉瓦时,旨在辐射全球,缓解产能限制。特斯拉能源产品已在全球65+国家及地区应用。(来源:上观新闻

江苏

无锡助力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发布

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近日发布,无锡巨蟹智能驱动科技有限公司为其提供了除手以外的上肢部分。该部件是“天魁1号”的核心部分,需满足防爆、载荷大且重量轻的复杂需求,团队历经半年研发,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最终使机器人肩部极限载荷达100公斤,手臂末端载荷达20公斤,远超行业水平。(来源:无锡日报

中德在氢动力领域强强联合

近日,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Wankel Aviation GmbH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低空经济领域的氢动力系统研发与液氢应用技术合作。此次合作是中德两国在氢动力飞机技术领域的强强联合,旨在推动绿色航空技术创新。国富氢能凭借在绿氢液化、液氢储运、燃料供给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加速零碳液氢在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应用,力争成为全球液氢应用头部企业。(来源:苏州新闻网

浙江

余杭经开区 11 项目集中复工,智能制造中心建设提速

2025年2月6日上午,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举行复工复产仪式,11个涵盖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重大项目集中复工。其中,仁和里・杭实智造中心项目由杭实集团与余杭经开区合作开发,投资约11亿元,建设规模约21万平方米,一期安装工程已完成99%,预计5月投入使用。同时,区内企业积极复工复产,如杭州华光焊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月营收同比增长约20%,杭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海外大巴订单排至8月。(杭州市人民政府

温州将建浙南首家“直升机6S店”

温州瑞安规划打造浙南首个直升机6S服务中心,拟选址于瑞安平阳坑镇。该项目由温州市浙瑞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涵盖直升机销售、维修、航材、培训、金融和托管服务。项目前期审批基本完成,争取年内开工,两三年建成。此外,该项目还计划打造航空枢纽度假中心,结合低空文旅、研学、体育活动等,形成综合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来源:温度新闻

安徽

池州商业航天产业蓬勃发展

池州凭借独特优势,精准发力商业航天,设立20亿元产业基金,推出多项政策。龙头企业星河动力、星移联信等纷纷落户,构建“火箭+卫星+材料”生态闭环。池州正加速建设三大基地,已引进多家链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加速聚集。预计到2030年,产业产值将破200亿元。池州商业航天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省出台顶尖孵化器建设方案

近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顶尖孵化器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9年建设10家左右顶尖孵化器,每家新孵化科技型企业不少于50家。孵化器将聚焦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专业化孵化服务,产出硬科技企业。安徽将开展“孵投联动”“孵贷联动”,加强人才激励,支持顶尖孵化器建设运营,探索智能“云孵化”。(来源:安徽日报

(本文作者郭颖珂、陈思泽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有话要说...